
sizeof的用法总结
C 语言—sizeof的用法总结
sizeof是C语言中保留关键字,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运算符,单目运算符。常见的使用方式:
1 | int a=10; |
看了上面的代码,一般会认为结果是:len_a=1,len_arr=3,len_str=5
实际上的结果是:len_a=4,len_arr=12,len_str=6
sizeof还可以这么用:
1 | printf("len_int=%d,len_short=%d,len_double=%d", sizeof(int), sizeof(short), sizeof(double)); |
获取某个数据类型所占用空间的字节数。
再来看另外一段代码:
1 |
|
输出的结果是: a=4, b=1,c =2, d=4, e=4, f=8, arr=12, str=6,point_p=4, point_i=4
看了这些结果,应该也能逆推出来sizeof的含义了吧。
sizeof实际上是获取了数据在内存中所占用的存储空间,以字节为单位来计数。
C语言会自动在在双引号” “括起来的内容的末尾补上”\0”代表结束,ASCII中的0号位也占用一个字符。
ASCII码对照表,ASCII码一览表(非常详细) - C语言中文网
1 | int arr[]={1,2,3}; |
除了会输出1,2,3以外,还会输出杂乱无章的数字,但一共是输出12个。
因为数组的内存是动态分配的,到了元素3以后的元素都是新分配的,并不一定是空。
因为数组是一片连续的空间,有可能元素3的空间是有数据的,那么C语言会将其读取出来,
当然是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杂乱无章的数字,但你不要想着去操作,否则可能导致数据错乱
所以有可能你运行好几次,后面的值都不会有变化。
改成下面的就没问题了。
1 | int arr[]={1,2,3}; |
这两段代码的主要区别在于循环条件,导致遍历数组时的行为不同:
1. 第一个代码段:
1 | for(int i=0; i<sizeof(arr); i++) |
- 问题:sizeof(arr) 返回数组的总字节数(例如,3个int元素的数组在32/64位系统中通常占12字节),而不是元素个数。
- 结果:循环次数为数组的总字节数(如12次),导致访问 arr[0] 到 arr[11](严重越界),引发未定义行为(可能输出垃圾值或崩溃)。
2. 第二个代码段:
1 | for(int i=0; i<(sizeof(arr)/sizeof(int)); i++) |
- 修正:sizeof(arr)/sizeof(int) 计算实际元素个数(总字节数 ÷ 单个元素字节数)。
- 结果:循环次数为3次(正确遍历 arr[0]、arr[1]、arr[2]),安全输出 1,2,3。
关键区别:
- 第一个循环错误地用字节数作为循环次数,导致越界。
- 第二个循环用元素个数作为循环次数,正确遍历。
总结:遍历数组时,应用 sizeof(arr)/sizeof(arr[0]) 动态计算元素数量,避免硬编码和越界问题。
C/C++中,sizeof()只是运算符号,是编译的时候确定大小的。动态分配是运行过程中得到大小的,也就是说C++中new出来的内存,sizeof都无法统计的,退一步说,即使是new出来的空间也有可能失败,所以sizeof无法统计动态分配的内存大小。
例如:
1 | //使用new关键字,在堆区开辟一个int数组 |
参考: